战争的残酷有时候不在于炮火的轰鸣,而在于资源的窘迫和环境的恶劣。想想一支部队连自卫武器都捉襟见肘,却硬是在敌人的围困中杀出一条血路,这样的场景既让人揪心,又让人钦佩。1939年,八路军第120师的机关炮连用两门机关炮、20枚手榴弹和一支步枪,硬是在日军的包围圈里撑了下来,还成功突围。这不是电影,这是历史。
为什么会这样呢?
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,八路军本来就家底薄,还要在敌后坚持长期斗争,装备自然跟不上趟。可是别小看了这支部队,哪怕一块破铁皮、一颗螺丝钉,他们都能掰扯出个花来。抗战初期,八路军按照编制还能从国民政府领到一些军费和装备,虽然发到手里的东西少得可怜,但好歹也算“有的发”。结果八路军居然分到了6门机关炮!这可是稀罕物件,直接能让整个部队的火力再上一个台阶。
但问题来了,炮是好东西,得有人会用才行。八路军派了一批优秀的红军战士去国民党的炮兵学校学习。这其中就有苟家盛和朱世银这两位老红军。他们在学校没待多久,但硬是凭着聪明和毅力,把机关炮的性能、操作、维护都学了个通透。苟家盛甚至还自己研究出了一套简易的训练器材,回到部队后带着大家练得有模有样。
装备再好、技术再硬,弹药不够也白搭。八路军的机关炮弹药数量少得可怜,平时连打都舍不得打,一门炮基本就是个“威慑品”。这样的背景下,机关炮连被分配到了第120师,作为师直属队,平时主要负责守卫师部,算是一支后勤保障性质的部队。
可是1939年5月,日军突然发起进攻,第120师师部所在的博野县小刘庄成了目标。当时的日军可是有备而来,1500多人、7辆装甲车、5门山炮,火力配置堪称豪华。相比之下,机关炮连就有点“寒酸”了——全连一共20多人,两门机关炮,外加一支步枪和20多枚手榴弹。关键是,这还是个非一线作战单位,很多人平时连枪都摸不到。光靠这点家当,能顶得住日军的进攻吗?
战斗过程
日军果然不含糊,上来就用山炮轰,装甲车压阵,步兵跟进。村子不大,机关炮连很快被包围了。对于这支装备简陋的部队来说,此时无异于背水一战。但苟家盛不是第一次面对这种危局,他迅速组织全连人员死守阵地。两门机关炮架在隐蔽位置,暂时不动,而手榴弹和步枪成了主角。
日军的第一波进攻很快被打退了。苟家盛带着几个老兵,利用手榴弹打得又狠又准。可以想象,当日军的步兵小心翼翼地靠近村庄时,突然被几颗精准的手榴弹炸得人仰马翻,心里得有多窝火。可问题是,机关炮连的弹药实在太少,每一颗手榴弹都得掂量着扔。到第二波进攻时,日军开始谨慎了,火力也更猛,但他们摸不清村里的具体兵力,进攻显得有些犹豫。
这一犹豫,就给了八路军喘息的机会。苟家盛带着人利用地形和障碍物,继续顽强抵抗。日军的第三波进攻又来了,这回他们显然急了,步兵配合装甲车,开始强攻村庄。苟家盛眼看阵地快守不住了,果断下令架起机关炮!两门机关炮终于发威了,虽然炮弹数量有限,但精准的打击还是让日军一阵慌乱,尤其是他们的装甲车,面对机关炮的火力,根本不敢贸然靠近。
就在这个关键时刻,第120师的步兵赶到了。他们利用日军包围圈不算太密集的弱点,成功突入村庄,与机关炮连汇合。随后,在步兵的掩护下,全连成功突围。整个战斗中,机关炮连不仅顶住了日军三次进攻,还在突围时用有限的火力打出了震慑效果。
这场战斗看似是一场小规模的遭遇战,但背后却折射出八路军在抗战时期的生存智慧和战斗艺术。要知道,机关炮连的装备和火力,在当时的日军面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但八路军凭着老兵的经验和果敢的战术硬是顶住了。苟家盛这种老红军,就是“穷则变,变则通”的典型代表。
有人说,八路军靠的是“土法上马”,但这背后其实是无数次血与火的磨砺。像机关炮连这样的部队,虽然装备简陋,但在战场上却能发挥出超出预期的战斗力,这靠的不是运气,而是一种灵活应变和敢于牺牲的精神。战争的本质从来都不是装备的简单对比,而是人心和智慧的对决。
最后还有一点值得一提,这支机关炮连后来并没有因为装备的稀缺而被边缘化,而是归建到炮兵营,继续活跃在抗战的最前线。这说明,八路军对人才的珍惜和对装备的精打细算,已经形成了一套体系。面对当时的敌强我弱,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道理哪怕只有一支步枪和20颗手榴弹,只要人还在,战斗就能继续。
有人说,这就是中国军队的韧性,也是中国人的韧性。
